消化内科团队近日为一名86岁高龄老人内镜下顺利取出食管结石,解除患者不能进食之苦。
10月17日,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黄晓丽接诊了一位反复呕吐、面容憔悴的86岁高龄男性患者。老人已三天无法进食,只能无助地看着家人焦急的眼神。一周前,患者曾大量进食过山楂,却不曾想这竟成了他痛苦的源头。腹部CT的结果显示,患者食管下段扩张,内见食物残留,而胃却并未扩张,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某种未知的梗阻。
是肿瘤的无情侵袭?还是食管贲门失迟缓的困扰?亦或仅仅是食物的偶然嵌顿?黄晓丽深知,只有胃镜才能揭开这团迷雾找到真正的答案。然而,老人的身体状况却让人心生顾虑。心脏病、房颤、高血压、脑梗塞……这些基础疾病如同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引爆,而外院医生曾告知因心脏疾病不建议做无痛胃肠镜检查。
经过住院后对老人进行心脏超声、心电图、头颅CT及生化检查评估,黄晓丽团队认为,尽管风险重重,但普通胃镜检查仍有可能为老人带来一线希望。他们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深入的沟通,用专业与真诚赢得了他们的信任。
当胃镜缓缓探入老人的食管,一个惊人的发现呈现在众人眼前——多枚巨大的结石嵌顿在食管下段,如同顽固的巨石阻挡了通道。这一刻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,消化团队并未退缩。在麻醉团队的保驾护航下,一场无痛内镜下食管结石取出术顺利展开。手术室内,医护人员们各司其职,紧张而有序地操作着。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,结石终于被一一取出。
术后,当老人第一次顺畅地进食时,他的眼中不由含着泪光。消化团队医护人员们用他们的专业与勇气,为八旬老人书写了一段生活续曲。
在这场与病魔的较量中,消化科团队再次展现了精湛的技术与无私的爱心,生动诠释了“医者仁心”的内涵,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温暖。
消化系结石是什么?
消化系结石以胃石多发,食管结石罕见。食管结石形成原因同胃结石,大多与进食柿子、山楂等食物有关。此类果实中富含果胶、鞣酸,在胃酸作用下,鞣酸与蛋白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,并将果皮、果纤维或食物残渣胶着在一起形成凝块,聚为团块而成质地坚硬的结石。
消化系结石有哪些类型?
消化系结石以胃石多发,根据组成不同分为植物性结石、毛发性结石、乳酸石及混合型结石4种,其中以植物性胃石最为常见。
食管结石会有什么影响?
发生于食管内者多合并有贲门失弛缓症、食管裂孔疝等食管疾病。由于食管裂孔疝的存在,形成的胃结石随胃组织一起疝入膈上的胃囊并上推至食管下段滞留。贲门失弛缓症属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,由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功能障碍, 有食物通过受阻与胃食管反流的情况,这些因素构成了形成食管结石的基础。
食管结石是怎么形成的?
食管结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,病史长短不一,多为数周,有大量进食柿子、红枣、山楂等硬性食物史。由于其较多鞣酸,遇酸可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而沉积。并且柿子与红枣,山楂尚含有树胶和果胶,遇酸凝集沉淀粘合成块,与食物残渣聚积,愈积愈大,形成结石。
如何治疗?
消化道结石不罕见,但食管结石少见。查阅近40年文献资料,仅有十余例食管结石病例报道。此类结石一般发生于胃内,食管结石罕见报道,原因是食物在正常食管基本上不停留,发生于食管内者多合并有贲门失弛缓症、食管裂孔疝等食管疾病。由于食管裂孔疝的存在,形成的胃结石随胃组织一起疝入膈上的胃囊并上推至食管下段滞留。
本例患者由于进食山楂形成胃石后,由于患者剧烈呕吐,导致胃石由胃腔反涌至食管并嵌顿。食管结石可引起胸骨后持续性疼痛,甚至进食困难、吞咽梗阻感,严重者有恶心、呕吐等症状常被误诊。内镜下治疗的方法多采用异物钳夹碎石、圈套器切割、注射溶石药物、微波碎石等,部分也会因结石大而质地坚硬,内镜无法碎石,转外科手术治疗。